在商代,青瓷便已出現。青瓷,因器表施有一層薄薄的青釉而得名。商代的青瓷已具備胎質灰白、火候達1100℃以上、胎基本燒結、吸水性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,但在原料加工、器物成型以及燒窯技術上還比較原始,故稱之為原始青瓷。
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商業發達,城邑規模擴大,瓷器的燒制更加集中和專業化。此時燒制的瓷器,在胎質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技術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,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,如整套編鐘等。
秦漢兩代,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繁榮,瓷器生產也出現了新的局面。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,對原料的選擇、坯泥的淘洗、器物的成型、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,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,形成了完整的工藝體系。
到東漢晚期,燒成了成熟的青瓷。
三國時期的青瓷仍保留著前代的許多特點,胎質堅硬細膩,呈淡灰色,釉汁純凈,以淡青色為主,施釉均勻。器物上的裝飾,常見的有弦紋、水波紋、方格網紋和耳面印葉脈紋等,并在其上堆塑各種人物、飛禽、走獸等,極為生動。
西晉的制瓷技術益加精巧,既實用又美觀,青瓷的用途也擴大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酒器、餐具和衛生用具等各個方面。胎體厚重,胎色灰白,釉較厚,玻璃質強,流動性大,器表有玻璃質流珠現象。器物多以蓮花瓣紋、忍冬紋作裝飾,裝飾方法有堆貼、模印、刻劃多種。那時,南方青瓷造型趨向簡樸,裝飾減少,有些器物只作簡單的褐色斑點;北方青瓷在造型、胎釉、紋飾等方面與南方不同,且一般器型較大,以尊、瓶、罐、缽之類居多。
白瓷的燒制,始于6世紀的北齊,當時尚屬初創。隋統一全國,經濟、文化有了較大發展。瓷器生產除了青瓷外,還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燒制。這樣,中國瓷器便由青瓷發展到了白瓷的階段,為以后彩瓷的出現創造了物質和技術條件。
唐代國運昌盛,瓷器的生產不僅滿足國內各大都市市場上的需要,還遠銷到國外。當時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,分別代表了南北兩大瓷窯系統。邢窯白瓷質地堅硬,制作精致,胎釉潔白如雪。在其影響下,北方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白瓷窯——定窯。此外,河南鞏縣、密縣、登封、郟縣、滎陽、安陽,以及山西渾源、平定,陜西耀州,安徽蕭縣等,都興起了燒白瓷的瓷窯。唐代南方的越窯青瓷,以新的面貌出現。許多瓷窯受其影響而燒制青瓷,形成了越窯青瓷系統。
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,商品經濟相應地發展起來。各方面對瓷器的需求量增加,制作技術又有較大發展。宮廷皇室需用的高級瓷器,由官辦瓷窯燒制。官辦瓷窯嚴格按照宮廷設計的式樣進行生產,造型多仿古,以青瓷為主,注重釉色美。在工藝上精益求精,在經濟上不惜工本,燒制的瓷器嚴禁民間使用。廣大城鄉民眾所需要的日用瓷器,由南北各地民間瓷窯進行生產。銷路好的瓷器各窯爭相燒制,一窯創新,各窯模仿,結果就形成了各種窯系。對外貿易用瓷,瓷窯主要集中在廣東、福建、浙江等沿海地區。燒制仿龍泉窯的青瓷和仿景德鎮窯的青白瓷兩大類,它們分別屬于龍泉窯系與青白瓷系。各類瓷窯在經營性質上是不同的,官窯與民窯具有嚴格的界限。官窯生產出類拔萃的精品,民間不得使用,而宮廷需求有限,時燒時廢,得不到發展。民窯則相反,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向前發展。民間瓷窯的大量興起,是宋代瓷器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。
元代繼續宋代南北各個主要瓷窯的生產,其中,南方的龍泉窯與景德鎮窯則超過宋代,得到了較大發展。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,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瓷器的進步。青花與釉里紅瓷器的燒成,是中國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。青花是用鈷料在胎上繪畫,然后上釉,在高溫下一次燒成,因其藍色彩繪在釉下,故又稱“釉下藍”。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、題材豐富與實用美觀等優點,一出現便得到迅速發展,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。釉里紅瓷器的制作法與青花大致相同,只是呈色原料為氧化銅,因其不易燒成而未能與青花瓷器一樣得到發展。元代青花瓷器的燒造,給景德鎮帶來了繁榮。
明代在景德鎮設置專為生產御器的官窯,又對民窯采取“官搭民燒”即“有命則供,無命則止”等手段,來為宮廷燒制瓷器,民窯得到普遍發展,景德鎮因此成為全國瓷器的燒造中心。明代永樂、宣德時的青花瓷器,色調濃艷,具有元代青花的許多特征。明成化時,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,再加上紅、綠、黃、紫等彩,這就是著名的成化“斗彩”。明嘉靖、萬歷時,又興起了“五彩”。
清代也在景德鎮設御瓷廠,但燒瓷主要都在民窯。清康熙時繼承與發展了“五彩”,并創燒了“琺瑯彩”。清雍正時期又燒制出“粉彩”。清乾隆時的突出成就是轉心瓶的燒制,以及成功地仿燒漆、木、銅器物和各種果品等。清代瓷器,集歷代燒瓷之大成并創造性地加以發展,達到了中國瓷器燒造的高峰。